Hi,朋友展信好,我是Bony,这是逆波计划的第一封newsletter,也是我践行逆波计划的一部分。

Newsletter中文译名有电子期刊、新闻信、时事简报,现在专只的是用电子邮箱订阅一些免费/付费频道。目前国外流行的平台有:www.substack.com ,www.getrevue.co。一部分媒体人开始呼吁Newsletter的回归,以抵抗过载垃圾信息。现在流行的newsletter写作方式中,优质信息推荐是重要的写作主题。所以有了这个模块,跟各位分享我这一周的主要信源。

本期内容摘要

聊聊舒尔茨回归与“Outsiders”们

今天的星巴克官宣了创始人霍华德·舒尔茨再次回归,接任公司首席执行官,这早已不是新闻。

我关注的是,舒尔茨马上就宣布星巴克将即刻暂停其股票回购计划,投资星巴克伙伴和门店,实现更长远增长。他表示,这个决定将使得公司可以把更多利润投入到伙伴、员工和门店上,也是为所有利益相关方创造长期价值的唯一方法。

让我想起Buffett 和 Munger 都推荐的书《The Outsiders》,书中讲述了8位CEO都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中,不走寻常路,在经营方面和资本配置方面的决策都非常“另类”,却大获成功的故事。

• 传统的CEO只关注经营效率和运营指标,很少会关注资产配置;

• 优秀的CEO控制现金流为投资者提供了远高于同期标普500指数和同行业的复合回报率。

• 但更天才的CEO追求的是不关注短期的股价和回报,致力于给股东带来长期回报。

我们都知道这轮美股的泡沫核心都是公司回购给股票短期增长注入了无穷的动力,但这无助于公司内在价值的增长,停止资本运作,将公司现金投入主航道业务,才能避免公司走向衰落。

在我看来,舒尔茨才是真正的Outsiders,真正不走寻常路并创造长久价值的的优秀CEO。

舒尔茨还是舒尔茨,他,回来了。

性格测试,疯狂收割年轻人的生意

互联网还会变好吗?极客精神与 Web 3

晚点团队出品的这篇文章,可读性还是很高,对我特别有感触的一段话:

在此时此刻,把「核阴影」换成「新冠」,把「嬉⽪⼠运动」改成「web3」.。

科技发展了,人类还困在原地,我们所拥有的一切不定是站在父辈的肩上,只是在重蹈覆辙。

我们为什么越来越累?

倦怠无处不在,每时每刻都伴随着我们。有人渴望通过脱离工作摆脱倦怠,于是有了「FIRE」(财务独立,提早退休)小组,「拜拜啦一线城市」小组,有人干脆直接摇起白旗,决定「躺平」和「摆烂」。但心理咨询师崔庆龙认为,这不是根本的解决方法。

崔庆龙是一名专业理论和从业经验都很丰富的独立执业咨询师,2021年5月,他开始在微博上尝试写作,撰写了许多与倦怠感、自我效能提升相关的内容,持续输出心理学相关的科普知识,在微博上引发了诸多共鸣。

1、从一个大的视角来看,如果把人类社会看作是一个巨大的引擎,大概在2000年之后,它的转速是越来越快的。这个社会引擎的转速,决定了我们这些作为零部件的大多数人的转速。引擎驱动着人向这个社会不断地进行匹配和调节,被动地和它同步。

2、这种倦怠感反过来会对社会、对个人带来什么样的后果吗?

一方面倦怠会让人逃向享乐主义,例如,我们会更加频繁地转向短视频、游戏这些给人即时反馈的娱乐形式。

另一方面,大众会越来越厌恶增加这种倦怠的事情,比如努力工作,比如婚姻、生育,沉浸其中出不来,人会产生一种无能感和愤怒。

3、倦怠是因为一个人在生活或者工作中获得的反馈不足以抵消内心的消耗,心理收支不平衡。一个人做一件事需要一定的「心理效能」,你可以理解成做这件事所需要的心理能力和动力。

4、「行为降级」也就是我们越来越难以沉浸和专注在需要长时反馈的事项中了。比如说一个人要去写论文,但是他今天只能写上半个小时甚至十几分钟,就会降级去做一些更简单的事情。这些事情对他的专注力、意志力是没有任何挑战的。人在这种状态下不断地降级,当连看一部电影,看一部剧,或者看一部小说都不能做到的时候,就刷信息流、自媒体这些最抓眼球,最不需要消耗认知资源的事物。

5、我们可以怎样抑制住这种「降级」呢?

心理效能是会波动的。一个是生理调节,比方说充足的睡眠,合理的运动和饮食等。第二个是,多做能唤起自己擅长的有胜任感的事情,这件事能让你体验到自己的能力和价值,甚至是意义感。第三。避免进入反复自我厌恶,没必要苛求自己,给自己更多一些接纳。

6、有没有一些具体可行的方法是可以自我充值的?

1)对自己的长期生活进行监控。很多人的生活习惯里有着很多在慢性损耗自我的因素。

2)高质量的人际关系永远是最重要的。除了亲密关系,一般意义上的朋友关系,或者说基于某项兴趣的社群关系都是很重要的。

3)定期清空自己的情绪缓存,每天早上醒来的半个小时内不看手机,在独立的不受外界信息扰动的状态下思考一些东西,再慢慢地过渡到今天的任务当中。

4)找到专业靠谱,又比较匹配自己的咨询师。

7、最后必须要认识到的一点,倦怠是不太可能彻底清除的,可以看作一个健康人必然存在的心理状态。就像我们的身体会老一样。倦怠如果能在一个周期保持健康的调节机制,这个是最核心的。

 

过去的这一年,主题就是【动荡】,工作和生活发生了很多的变化,就像下面的这副油画,自己在11月正式迈入30岁,林林总总,将一些重要的事情做了个总结,以做记录和分享。

《心灵捕手》里的那副画:孤舟的动荡和挣扎

  

1

 

   

工作上:

1.1

 

   

从动荡到离职

这一年,工作上的变化,总的来说是非常动荡来形容,这一点在虽然在2017年底就有心里准备,只是没有预想到会有这么大的变动。因为公司被财团私有化收购,新的投资人进来,对现有的团队和业务都会大刀阔斧的进行调整,公司高层换了个遍,所有的信任关系打破,需要极大的精力进行重构,也因此2018年从4月开始,一直到11月,总共飞了8次深圳。

在这一年,被动成为两个团队的负责人,也成为团队的依靠,做更多的决定,承担更大的责任,但是也因为个人不可抗原因,团队包括自己,最终都一一离开。虽然离开,但自己还是非常感谢这个公司,以及在这8年中帮助过自己成长的所有人,认识了一大堆在深圳和北京的兄弟姐妹。百丽也是自己自毕业的第一个公司,2019年对自己非常重要,需要重新出发。

1.2

 

   

意外收获

一个意外的收获是,在10月份,因为在Linkin更新了个人的工作经历,意外同时接到了GLG格理和凯盛的专家团邀请,并参加了两个付费的电话访谈和咨询,虽然只是1600元/小时的零花钱,但对自己来说,因为自己的专业领域的深耕和所处的平台,终于得到了外界的认可,这一点让人比较愉快,也明白了自己的价值。

 

2

 

   

生活上:

 

2.1

 

   

孕中的宝宝

随着媳妇和我双双步入30岁关口,孩子也按计划如期在7月来到我们的生活,预计年后3月中旬,将会和我们见面,2019年,对自己来说,也将会是一个全新的角色。初次为人父母,很多的地方都需要学习和习惯,希望不负所托,后续也会跟大家分享养一个孩子的感受。

2.2

 

   

丈母娘来京

7月暑假,让岳父岳母、小舅子一家4口来北京、秦皇岛游玩一圈,并带岳父在北京检查身体,无大碍,媳妇心里悬着的石头终于落下。

2.3

 

   

买了人生第一辆车

4月份定的威马EX5,终于在12月初交车了,目前开了一个月下来1700公里,关于选车提车上牌的文章,均有记录分享。有车之后,个人的出行半径和方便程度大大提升,对自己的心态和观念也有不小的提升,后续会持续分享用车心得。

2.4

 

   

家人一年近况

 

  • 父母身体尚可,只是年初带父亲去医院,检查出来腰椎间盘突出,血压较高。

  • 大妹二胎再添一个小子,长得和大小子一模一样。

  • 小妹一家终于从广东回老家安家,读书教育养娃,也算是迈出一大步。

  • 大姑去年初检查初M2慢粒白血病,牵动全家的心弦,经过三次化疗,目前状态还算稳定,期望能战胜癌症。

  • 二叔女儿琳琳高中读书,是一个上进的女孩,也期望高考能给她提供改变命运的机会。

  • 小舅女儿南昌大学毕业,6月被上海理工大学录取读硕,成了我媳妇的校友学妹。

  • 小姑儿子,我的最小堂弟年初取上媳妇,年纪虽小,但日渐努力懂事,看来婚姻真能帮助男孩成长。

  • 其他老小均无大变,健康安稳,努力生息。

 

 

3

 

   

旅行

 

  • 这一年因为媳妇有孕,今年没有特地往外走,去的两个地方均是工作的空隙和行程。

  • 6月香港,也是因为在深圳出差,周末和同事就相约去香港,一天行程紧密,吃喝行走体验,也算是对香港地形和文化有初步的认知,期望2020年带媳妇再去跨年。

  • 8月越南芽庄,也是因为公司团建的原因,带队去越南,一行14人,初次体验东南亚的人文地貌,具体的内容,见当时的写的游记《南亚首旅:越南芽庄·大叻游记》查看。

 

 

4

 

   

电影读书

4.1

 

   

今年看过好看的电影:

 

  • 《红色羊齿草的故乡》每个人成长的过程,都需要砍到那颗大树。一个男孩的成长更需要付出坚持、妥协和代价,那个叫Billy的男孩。

  • 《V字仇杀队》关于思想和自由的启迪

  • 《一出好戏》每个人都渴望从零开始,在另外一处境地里面翻身为王,不禁要问,这个世界什么是真实?

  • 《横道世之介》纯纯的初恋,的确拍的很好。

  • 《老男孩》是由朴赞郁导演的一部韩国悬疑惊悚电影,结构真的很棒。

  • 《心灵捕手》又看了一遍,还是非常喜欢老罗宾威廉姆斯电影里面办公室挂着的那幅画。

  • 追了两部题材非常类似的电视剧,《正阳门下的女人》和《大江大河》,两部都是改革开放时代奋斗题材,让我想起了当年看《平凡的世界》书的那种震动。

  • 终于把《无耻之徒》这三年落下的第六/七/八季补看完,还是如此的无下限,在泥泞的道路上才能发现正能量。

 

4.2

 

   

读书

今年整体看,读书的表现自己很不满意,年初定的目标,致力于深入研究哈耶克的奥派经济学内容,买了他全套的《货币的非国家化》、《人的行为》、《自由宪章》、《致命的自负》、《通往奴役之路》等好几本丛书,准备系统的来学习,但是这几本书大部头,仅仅是开了个头,2019年需要继续补课,自己挖下的坑,含泪也要填完。

今年真正读完的大部头是《三体》全集,通过kindle和书断断续续,花了3个多月才啃完,的确写的很让人开脑洞,刷新了自己的宇宙观,也填充了不少自己非常缺失的天体物理的知识和概念。

另外读完了两本不错的书:丁锐的《醒来》,《世界简史》。

发现了两大本好书待读:《耶路撒冷三千年》、《罗马人的故事》(全15策)、

 

 

5

 

   

投资上

 

  1. 比特币

    比特币这一年,开始从17年底最高13万回落到目前的2.5万,自己也算看明白并深刻理解了所谓金融资金的周期,只是当初自己的韭菜心态和贪婪,没有及时出货变现,目前的策略是躺着不动,2年之后,静候牛市的到来。

     

  2. 股市

    因为18年美联储的加息,美股资金大回流,苹果终于破万亿,蔚来、趣头条陆续在美IPO并陆续翻倍,于是研究了各种渠道想去美股打新,但后续因为银行卡的原因,没有成型,现在看来,算是避过了美股这轮的下行市场,如果真那个时候冲进去,估计也是只有被华尔街收购的份。而自己非常关注的小米和美团在港股上同理类似。

     

 

 

6

 

   

个人心态上

 

  1. 极限

    开始能感受并感知到自己的极限,但是很多的时候明明知道,但是无力改变,就像自己的微博签名写的那句一样“Know your limits,Then ignore them”,也算是对自己的勉励和接纳。

     

  2. 驱动力

    关于自我驱动力,能明显的感觉到,很多的时候,自己做事情的方式还是需要又强有力的自我驱动力来做后盾,但日益安稳的生活模式和状态,就会让人沉溺而缺少改变的动力,慢慢的感觉这种无力感比前几年多了很多。

     

  3. 自我感知

    30岁之后,自己明显会跨入一些之前所没有的思维模式,有点宿命般的感觉,就像我一直不曾接受,小时候的生活环境或者原生家庭对自己的影响,认为什么都能够通过自己被改变,但随着越来越了解自己的行为模式,也就越来越能感受到这种潜意识或者惯性的影响力。

     

  4. 梳离珍惜

    这些年,越来越能感受到,每个人都是孤独的,过去共同的经历,随着时间和年月的见长,每个人都在改变和疏离,自己需要去主动的升级改造自己的朋友圈,而不是沉迷于旧感情和既有的关系里面,碰到真心并能互相欣赏的朋友很难,好好珍惜身边的朋友。

 

 

公众号:逆波之路

记录分享BONY生活方法论

活鱼会逆波而上,死鱼才随波逐流

美国的心理学家M·斯科特·派克在他的著作《少有人走的路》一书中提出了“延迟满足”的概念,主要说的是:不贪图暂时的安逸和享受,重新设置人生快乐与痛苦的次序。

以前只是觉得有道理,直到今天30岁,才慢慢明白这一词对自己的意义,遂整理了自己的感受,作为30岁的关键词,共勉。

一、棉花糖实验 

上世纪60年代,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沃尔特·米歇尔(Mischel)设计了一个著名的关于延迟满足的实验。

在一所幼儿园中进行,研究者让每一个孩子单独待在一间房子里,桌子上放着棉花糖。研究者告诉孩子们可以马上吃掉棉花糖,或等研究人员回来后还可以再得到一颗棉花糖作为奖励。在该实验中大约三分之一的孩子成功的延迟了自己对棉花糖的欲望。 研究者对这些孩子进行了长达几十年的跟踪调查。

事后调查研究表明:当年不能等待的人成年后更多的表现出孤僻、易固执、易受挫、优柔寡断等倾向,而延迟者较多的表现为适应性强、受人欢迎、自信、坚毅等。二者还在学业能力测试结果方面有显著差异,延迟者在学业成绩上显著高于非延迟者。 

此外,米歇尔(W. Mischel)和同事们还发现甚至在19个月大小的婴儿身上也表现出来了延迟满足的能力差异。如把婴儿从母亲身边抱走,观察婴儿的不同反应。结果是,有些婴儿立刻大哭,有些婴儿可以通过转移注意力来克服母亲离开的焦虑情绪,如玩玩具等。当这些婴儿在5岁左右去做棉花糖实验时,立刻大哭的婴儿不能抵制棉花糖的诱惑;相反那些通过转移注意力来克服焦虑情绪的孩子能够克制棉花糖带来的诱惑。


二、人和动物的最大区别,就在于人是有长远打算的,会为了长期收益,放弃眼前的收益。

李诞在《奇葩说》提到过一个观点,说整个人类的发展,其实就是一个延迟满足的胜利,早期人猿只会从树上采集,摘来就吃,抓一把一个快感,后来有的人学会了狩猎,懂得了伏击和等待,慢慢发展成为智人,而只会摘果子的人都被淘汰了,但摘果子的快感深刻在我们的基因里面,这种延迟满足,需要和人性去作斗争。

我们的人生往往有各种不同的目标,有些目标很容易达成,有的目标比较遥远。要完成遥远的目标,需要刻苦辛勤的长久工作。当完成长远目标时,所得的回报也很大,便要付出代价,譬如要放弃即时的享乐,以及约束自己的行为。

延迟满足是个体在没有外界监督的情况下,适当地控制、调节自己的行为,抑制冲动、抵制诱惑、延迟满足、坚持不懈地保证目标实现的一种综合能力,是意志力的表现。它是我们自我意识的重要成分,是一个人走向成功的重要心理素质。



三、比特币的投资理念:长期的价值投资

2017年最大的收获是见识并理解了比特币,身边的朋友同事很多也参与这疯狂中,当时借着热乎劲,给大家在公司做了一次内部分享《区块链1.0到3.0发展窥探,区块链知识内部分享》。

可是分享后,他们中的大多投资者还是交易快手,实时盯盘,24小时交易,今日买,明日卖,有的干脆做一小时几次的高频交易。不管输赢结果如何,每次操作都会带来一种交易的即时满足感,短期的输赢都会调动肾上腺素的分泌,这可能就是人性群体的弱点。

就短期来看,股市波动无规律可言,时时刻刻,都存在有看涨和看空的人,每一个信息的干预都会左右交易参与者的决策,也可能引起股市的涨跌,就这样非理性和不可预测,所以短线交易者的行为就是在投机。如此长期下来,短线交易者得到了即时满足感,却慢慢失去了本金。

而就长期投资而言,对人确实有点煎熬,越赔越买,赚了不出,有点反人性。真正做到这一点,心理一定要过关,就是从心理认同延迟满足能带来更大的收益,同时还要有价值投资的理念做为支撑,才能真正获得那份珍贵的延迟满足感。尝到甜头后,延迟满足感也会自我加强,也就是增强持股的信心和时间。少交易,少决策,才能少犯错误,静静的等待周期。

对于坚定的价值投资者来说,牛熊转换需要周期,需要做的就是熊市投入,牛市兑现。对于比特币来讲这个周期短则2年,长则3-5年,想要拿的住确实需要真功夫。

如巴菲特一般的投资者,一辈子都在持续投入,一直都在推迟自己的满足感,也就是这种人才有这份忍耐、心胸和福分,才能消受越来越多的财富。



四、工作理念:付出与延迟回报

90后的职场人更喜欢频繁更换工作,最常见的理由是:升职太慢,得不到认可,做的事没有意义。这就是现在很多人的特点,就是要立即体验快感、满足感,一刻也不能延迟,简单说,就是“想要的东西,现在就要”。

而想通之后,自己的职场哲学则是:努力而持续的靠谱,积累信任,持续学习,补齐短板,保持专业。


五、网络生活理念:逃离无效信息

最近通过iPhone的查看手机使用时间才发现,自己花在手机上的时间是多么的恐怖,想想日常的状态也是,像患有强迫症一样隔几分钟就要刷新一次朋友圈,其实是自己无法控制地要寻求即时的满足感。

本来有一件需要完成的任务摆在眼前,但总是不自觉的刷刷手机,一不小心就刷了一个小时,要做的事,却刚刚开了个头;等到真正想要做一件事情时,还时不时的各种订阅和PUSH,伴随着提醒和震动,注意力又被打断。

基于延迟满足的原则是:

主动察觉自己被手机控制的时间和状态

有意识的让自己远离手机和网络

每天留出一段时间,享受更原始的生活方式

让自己静下来感受内心的纯净和安宁

关注深刻的思想和知识体系

培养一些兴趣,定期去实践,让自己深切的感受到更持久的满足感、幸福感

接下来会尝试和坚持的方法是:

  • 通过听觉来输入有价值的信息。
  • 每周记录会手机使用的频率
  • 统计跟踪每天的屏幕使用时间,每天直到每天不超过2小时。

六、持续的分享和积累

两年前注册和运营的公众号@PPT精选,在活跃和小有名气时,铁道出版社的编辑巨凤老师和我约书,当时因为新奇和不懂事,和她草签了一个出版合同。但后面因为工作繁忙,实在没有余力践行这个承诺。到后面公众号也停更了快两年,想重新捡起来,实在是无从下手,后面这件事成了自己不可重拾的心结。

直到今年6月份,巨凤再次联系我的时候,我就像触电一样,感觉两年了,自己其实放弃了很多的积累,更是也少有分享。

而迈入30岁的这一年开始,自己将要重新着手去还这些被拖延的债,一个是重拾PPT精选的运营,顺便还掉巨凤的债。

另外自己另开了一个个人公众号:逆波之路(ID:BonyWay),去分享记录积累更多的生活方法论。

对我而言一个重要的板块是,需要去拓展和阅读的奥派经济学领域,后续也会同步更新到个人公众号上。


七、鸡毛同学,2019,我们坦诚相见

之所以知道前面关于幼儿的棉花糖实验,其实来源于我的另外一个潜意识深深的焦虑:我实在没有把握认为自己可以是一个水平很好的父母,能够交给孩子很多了不起的知识和习得怎样去延迟满足。

随着宝宝在媳妇肚子里日益长大,这个焦虑而逐渐逼近,而自己的30岁,不仅需要去面对自己,也需要去面对即将出生的宝宝。

30岁对自己最大的礼物也许是要马上降生的宝宝,鸡毛同学(之所以叫做鸡毛呢,是因为你妈老是以你的名义使唤我,我称为把鸡毛当令箭,以后叫你毛毛吧)。

很久之前听说一句话:“男人和父亲不是同一个物种。父亲是进化到下一阶段的男人。”终于还是要蜕变的,努力做好自己,承担该承担的,我未必是最好的爸,但我们坦诚详见,一起进化到下一个阶段。

        

——  2018-11-15 晚  

30岁于北京  


我们是谁?

我们是四个来自江西赣南的80后,对于我们来说,每年的10月开始,吃赣南脐橙是最自然不过的事情,但是自从开始漂流散落在全国各地之后,我们再也吃不到和家里一样的真正的赣南脐橙。去年的冬天,我们四个小伙伴坐在一起,讨论着城市与家乡,聊着回忆与味道,我们总觉得,家乡的脐橙是最好的回味。

我们为什么要做七颗橙子?

这么多年,我们始终无法在城市吃到和家乡一样的赣南脐橙,在北京,上海,深圳,我们都试图寻觅能吃到的所有脐橙,要么不新鲜,要么次果残果,要么假以其名,要么催熟打蜡,即使是贵的离谱的进口橙子,只有我们知道,那始终不是橙子的真正味道。

我们为什么叫做七颗橙子?

关于品牌的名称,我们从去年12月份开始一直就开始构想着,但是始终没有一个很满意的品牌名字,直到去年过年的时候,我那呀呀学语的外甥,有一天抱着一个脐橙喊我“ 颗橙子”,我立马就决定用七颗橙子这个品牌名称。

因为到现在为止,我跟我刚学说话的外甥一样,chi跟qi的发言都是分不清的,在南方很多地方的人都跟我一样。

七颗橙子就是吃颗橙子   

七橙=脐橙

我们希望橙子带给你快乐与健康,一周七天,每天一个。

三只松鼠

六个核桃

······

七颗橙子


我们能为赣南脐橙做什么?

大多数橙商为了取得好的效益,往往会利用时间差,过早的催熟脐橙加快上市,或者囤积大量的脐橙保鲜留到季末的时候出售,市面上流通的大多数都是这种类型的脐橙,这就导致很多脐橙原本的味道都会大打折扣,当然不是最好吃的赣南脐橙。

传统的橙商的做法是:

①会用药物催熟脐橙加快上市,取得好的价格。

②套保鲜膜抑制脐橙正常呼吸,延长保存时间。

③脐橙表面打蜡,让脐橙看起来更加鲜艳,好看,同时阻断脐橙自然代谢。

④浸药水进行保险,屯果到季末进行售卖。

这些不足为外人知道的做法,都会对脐橙的原本味道起到不可逆的破坏, 这也就是大多数在超市、水果店售卖的脐橙味道不佳的主要原因。

我们如何重新定义赣南脐橙?

七颗橙子采取的是新鲜直采的方式,定时上山采摘已经成熟的橙子,下树寄发,从树上到你的手里,就是几天的时间,能最大程度的保证脐橙的新鲜,同时保证吃到的是自然成熟的最好吃的脐橙。

七颗橙子就是为了打破传统橙商的这些“潜规则”,不包膜、不打蜡、不浸药、不催熟、不屯果,让每一个脐橙自然成熟,下树之后自然呼吸代谢,保留脐橙最原汁原味的新鲜。

如果你关注我们关于七颗橙子的故事,欢迎关注七颗橙子官方微信:qikechengzi

(本文是@PPT精选 原创的文章,转载请注明)

前几天,演员王学兵因为吸毒被捕,徐峥就在微博上发了这么几句牢骚:“一个人犯了错,凭什么诛连九族?”,因为根据广电总局的最新规定,演员因为吸毒等入狱,则应立地封杀,电视不得播出,电影不能上映,这对即将上映的《一个勺子》无疑是一个致命打击。


当然,@PPT精选 精选君关注的肯定不是哪个娱乐明星吸毒,也不关注哪个导演抨击谁谁谁。我反而好奇的是徐峥这条微博下面的评论,以及网友的点赞。以下是部分网友的评论,请大家仔细理解,并关注右边的“赞”。

很多人平时骂总局,那是因为封杀了电影、动画片、美剧,是他要看的东西,说明白点就是审查制度触动了他们的利益,当然是反对,于是他们反对审查制度。

但是再更换一个场景呢?

一个演员吸毒了,有违法行为,对孩子的影响不好,于是他们为了本能的“保护”自己的孩子,当然得支持广电总局封杀,看最后一条评论就知道。

这个国家有许多人都是审查制度的潜在支持者,如果封杀的对象他也讨厌,那好多人就会跳着叫好。

这算反对审查吗?这只是反对不合己意的审查。

如果你真的反对审查制度,像我一样,那么就应该反对一切针对影视作品和从业人员的行政禁令,违法行为就事论事,就人论人,不能搞连坐,不能搞株连。

如果把审查制度换成是计划生育呢?支持还是反对。

前两天和一个8年未见的高中同学吃饭聊天,说道自己的2014,都在感叹,时间好像突然在加速,工作后,大部分的时间都不属于自己,特别是在北京这样快节奏的城市中,一天中能留给自己的时间真的没有多少,所以大多数人的感觉是一年白过了。

恰巧在前几天听一个心理咨询师的播客,她说,每个人都逃脱不了成长的焦虑,人们的内心就是渴望不断的grow up,不断的提升自己,才能获得暂时的心安。一旦自己没有提升,心里就会觉得焦虑不安,进而会产生空虚感,而不被满足的空虚就会带来更淡的空虚,不断的恶性循环,进而产生各种负面悲观情绪。

所以有人发明了一种工具专门治这病,叫做“年度规划”。

但是大多数人多的2015年规划是这样的:

1、好好学习英语

2、每天开始跑步

3、多读书,少刷朋友圈

4、戒掉拖延,改变自己

………

是不是很熟悉,明白人都知道,这样的目标是很难完成的,还不如不定。

所以研究过大量的GTD高手们的经验,总结出以下四个要点,分享给大家:

1、不是结果,重过程

2、不是清单,要量化

3、不是登高,量力而行

4、不仅行动,还检验

所以我的年终规划是这样的,欢迎大家监督。

 

2015

明天是11月15日,我将年满二十六。

去年的同一天,我说自己没有勇气抬起脚去迈过二十五岁的坎,可是今年这个坎又来了。

张爱玲曾经说:“女人到三十岁时,心里都会咯噔一下。”我不是女人,但是生日还没到,心里就已经咯噔了好几回。不过还有一个好消息是,去年过年的时候我妈偷偷拉住我说拿着我的生辰八字专门找了大仙给我算过命,大仙说我二十五岁有大劫,意味着我过了明天,就可以脱离苦海解除魔咒了。

按照大仙的蜜罗天机,肯定是知道我能活多少岁的,假设他说我能活70岁的话,二十五岁差不多就是人生的三分之一,而三分之一恰恰是人生最尴尬的点位,在这个点位上,你呼吸渐乱步渐散、百业难成功未建、前不着村后不着店,内心很容易夹杂着某些自相矛盾、彼此偏颇的念头,时而瞻前顾后,时而环左偏右,心想,大仙说的劫数,莫非是这种?

前些年,两个声音一直在脑海打架:一会是“都虚活这么大岁数了,那些自己一直想要的东西差的那么远,最快乐最精彩的青春岁月没有了,老子横竖都是一刀,这辈子就这样安安分分、寥寥草草随便过吧,反正都是一死。”一会是“去TMD,人生还有一大半呢,到这里就认输了?那我岂不是成了和他们一样随便向命运低头、轻易对生活妥协的庸才,才不呢!”

可是,几年过去,两个声音都消失了,我们谁也不是。

过去的几年,微信里类似“改变自己,每天让自己好一点,进步主义”的帐号拥趸者无数,仿佛每天只要看看鸡汤,做好时间管理精力管理知识管理,自己就能真的每天变好一点,孰不知,对于大多数芸芸众生来说,过程的累计叠加、步步为营在时间面前一旦拉长,能坚持下来并且能成功的毕竟是人群中的1%,可是望梅止渴对大多数人还是有用的,毕竟不能成为1%,但至少在成为的路上不是么,承认自己是99%中的一个没什么不好的。

我允许自己成为99%唯一的勇气,就来自于我不相信“到了多少多少岁,人生就这样固定啦”的常规论调,无论理想或现实、事业与爱情,我都以“可能性”三个字活着并前行,不算坚定勇毅,却也并不自怨自艾。

如果你能像我一样无野心的生活,你也会很快乐;如果我能像你一样很用心的生活,我也会很快乐。那么唯一准确的态度,大概只能是:面对未来无野心,面对当下很用心,面对过去无愧于心。

仔细算起来,这些年还是大约明白了一些不是道理的道理,并且准备好带着这些道理迎接二十六岁:

世界很大的,趁着还年轻,不妨多看看风景,见些人;但是,去一些地方见一些人,得讲究缘分,能看多少看多少,没有非看不可的地方,也没有非见不可的人。

保持饥渴,能读的书、能看的电影、能写的文章、能学的技能、能崇拜的了不起的人,还浩若烟海,自己想要努力的话,理由、标杆、目的地都有一大堆放在那里,但是,欲速则不达、贪多嚼不烂是宇宙真谛,急头白脸往前赶,天天觉得自己走得太慢太没希望,然后焦躁闹心自怨自艾,确实是很没格调很跌份儿的态度。

许多麻烦和不开心其实是自己给自己找的,当然以后也还会找下去,但是,找来就找来了,既来之则安之,绝大多数都当不得真,认真你就输了。

应该学着勤奋一些,给自己一点动能和兴奋点,但是,人生中最快慰、讨喜以至于迷醉的时刻,往往是类似“在树木丛生的小路上漫无目的踱步”、“在周末午后的阳光里赖床上读闲书,读累了就睡觉”这种跟勤奋八竿子打不着的瞬间。

宇宙很大,我们都是站在原地的人,但起码不要失去狂想和思考的能力,但是,思考和狂想不是那些不切实际不靠谱的碰拳头、拍脑袋做白日梦,很多人一辈子都在寻找,着急赶路只会是一步错则步步错。

最后还是送自己一句话,抄五遍作为自己的生日礼物:

Life is like riding a bicycle:you don’t fall off unless you stop pedaling。

(生活就像骑行,要想不倒下,就不要停止蹬踏。)

马伊俐淡淡的说:“爱情虽易,婚姻不易,且行且珍惜”,在道德的制高点上,她左顾右盼,如坐针毡,虽然没有了“不再相信爱情了”的遗憾,但也足以让文青们再次质疑爱情。

最近在琢磨,为什么“且行且珍惜”这句话能迅速窜红,一个词的传播必定是应和了很多人类似的心境和情感的,最近才恍然若悟,婚姻路上,没上路走走停停,犹豫不决,已在路上的拣芝麻丢西瓜,且行且珍惜,大体是这样。

大多数的人认为,没有爱情的婚姻是不道德的,可是大多数的人也认同,婚姻是爱情的坟墓,从逻辑上来讲,这是一个无解的因果关系,至少大多数的人是没法想出方法去理解和平衡这种关系,时而徘徊,时而游荡,时而捡起,时而放下,这就是问题所在。

因而所有关于面包和爱情的选择题,其本质上还是关于爱情和婚姻的选择题,只是换了一个突破口完美的解题罢了。

在大多数人眼中,爱情的选项无非就是两种:爱与不爱,我以前也是这么认为,就如以前自认为这个世界上非黑即白,绝不允许灰色地带,是是非非之后,我慢慢发现,爱情不是是非题,不是用“爱”与“不爱”来计算的,而是“有多爱”。

把万恶的树立场站队的选择题,变成没有标准答案的开放题,也许就会好受一点。

可是问题又来了。

当一个人说“我爱你”的时候,TA的意思应该是什么呢?是我只要有你,我的心全交给你,为了你,我可以抛弃一切,包括我自己,这是100%的爱。

我一个人说“我不爱了”的时候,TA的意思是,你伤透了我的心,我恨你,再也不想见到呢,再也不用联系了,我们玩完了,从此分道扬镳,各为天涯,这是0%的爱。

这也能很完美的解释,当初很爱,现在不爱了的“曾经爱”。

问题就是,有多少人能够接受一个人对你说我50%爱你,我80%爱你,嗬嗬~~~~~

《致青春》里陈孝正说:人首先要爱自己,才能够爱他人,这句话听着很刺耳,也伤透了大多数不愿接受事实的文青们的心,为了安慰你们的心,我改编一下就很顺耳了:人应该先了解自己,才能够爱他人。

心理学上还有一个很流行的说法是,爱一个人其实是爱自己的影子,将自己最好的一面给对方,对方也会以相同的反馈给回报你,到头来,我们所爱的还是自己,只是在另一个身上找到寄托,付出越多,收获也就越多,不是么?

前段时间,有一个低我一年级的学弟在微信上突然问我:

“师兄,和辣妹子结婚了没?”

我微微的停顿了一下,便不假思索的回了一句。

“她结了,我没有。”

他看到这六个字,只回了我“了解了”便没有下文了,留我怔怔的对着手机。

经过上次的情伤之后,花了三年时间都还没完全走出来,所以已经很久很久时间没有能够让其他人走进自己的心里,可能现在连喜欢一个人是什么样的感觉都快忘记了,坚硬如石,不向任何一个企图靠近的人留情,于是面对身边的女孩子客气委婉,小心翼翼的守护者自己,心理学上的自我保护,说的也许就是这种吧。

最近遇到一个女孩,第一次见就觉得特别亲切,后面慢慢接触,和她每天联系,和她聊天或许是最近3年最开心的事情了,慢慢发现我仿佛听到自己心里那堵墙慢慢崩裂的声音,就像是春天的花破墙而出,于是我开始怀疑,我是开始喜欢她了吗?

迷惑的是,是自己感情的空档期太久,对这种感觉产生了错误的判断。还是自己的遐想将她的热情误认为是对彼此的好感。

我曾经试图找到心理学上对喜欢上一个人的心里描述挨个去比对,一向不信星座的我,还专门核查了天蝎和处女是不是天生就有互相的吸引力。

而自己拼命想去质疑也许也是这么多年惯性心里防御的表现,现在越想去证伪,就越觉得这是真的,这和学术上无法证伪的既是真理一个道理吧。

直到今天听到一首歌《We might be dead tomorrow》里,很喜欢里面的歌词:But if you’re not ready for love, how can you be ready for life?

也许,爱情发生了就让它发生吧,不再去辩证爱情和婚姻,也不去考虑到底有多少爱,如果没有准备遇见爱情,如何能准备面对生活呢。

 

2014-04-12  @北京

今天是自己25岁生日,和往年不一样的是,没有祝福和蛋糕,反而喜欢一个人平静如常,年龄越大,生日就像是一道越来越高的坎,每长一岁,就越不愿意踏过去,越是不情愿,就会摔得越惨,我还是老实自己抬脚吧。

很多鸡汤媒体喜欢把男人的25岁比作是快意青春,把女人的25岁比作是爱情和面包的分界线,对我而言,也许这是一个一无所有的年龄。
记得去年冬天,和一位长我10岁的导师聊天,他说人的一生无非就是5张牌:家庭、爱情、工作、学习、梦想,不同的人会在不同的年龄选择不同的出牌方式和出牌顺序,于是就形成了整个社会,有人按部就班,有人肆意豪赌,有人出单个,有人出对子,于是就构建了每个人的不同人生,在不同时期的成功与失败。

可是最要命的是,在没有胜负的标准人生游戏里,永远不知道这个牌局会有多久你才能赢,或者是赢在前面,还是最后来一个BIG winner,甚至连胜负的标准都没有。

20岁以前,喜欢看名人的传记,后面慢慢发掘,那也是成功学的一个变种,从此就一绝不再,所有的传记和成功学,宣扬的人生目标无非就是钱、权、名誉,以至于很长一段时间都觉得人生没有意义觉得最诗意的人生应该陶渊明似的归隐山林,现在逐渐明白,那时仅仅是年轻气盛自命清高而已。

以前,不知道自己哪来的自信,以为自己已经看清了这个世界,用自己所谓的价值观和人生哲学去理解这个世界,可是年纪越长,却又慢慢变得混沌和迷雾,突然越来越看不懂,于是拼命去找寻,涉猎各种古今书籍,却发现所有的理论的分支都是去往不同的蜿蜒小径,有的通往哲学,有的成为心理学,有的指向宗教和信仰,有的成了灵修和真我。

于是总算明白了这个世界为什么有各种各样奇怪的以前很难理解的现象,可能所有的人都在像我一样寻找什么东西吧,聪明一点的就成了哲学家,省事一点的就成了宗教狂热分子,无神论者就成了灵修者,现在的我,也许可能已经成了其中之一。

以前我是一个坚定的无神论者,但是近几年慢慢接受了信仰,只是不知道自己会皈依到哪门哪派;年长很多的都信仰佛,看过聊过许多,佛教教人拿起、放下、爱、坚持、付出和包容,也见过许多年轻一点的信奉基督,教人信、望、爱。而道教倡导的清静无为,天人合一就不是一般人能够理解的了。

唯一知道的是,人只要有信仰才会有底线,才会有明辨生活的思想,才能做自己,至于是佛是道还是基督,都已不重要。

一年的时间,失去了3位自己最爱的人,才体会什么才叫真正的失去,于是学会不那么轻易的得到,才明白什么才是拿起和放下。

一年的时间,总是不够关心家人长辈和晚辈,慢慢发现有些牌,可能是我失手打错了。

一年的时间,我不是一个好的朋友,不主动不联系,也不常见面,不会轻易交心。

一年的时间,不是一个好的领导,总是以自己的标准和要求加之于你们,没能一起成长。

一年的时间,我不是一个好的自己,拼命安慰和寻找,却不能慰藉内心,有一些牌,真的还没有拿到。

其余,26岁再悟吧。

最后,用大卫•尼克斯的一段话安慰自己:你认为严酷、灰暗、沉闷才是生活的本色,同样也厌恨自己的工作、身处的地方,没有成就、没有钱都理所应当。你甚至在失落感和挫败感中寻求乐趣。失败和不开心对你而言更容易承受,你甚至苦中作乐。你对生活感到迷茫,没有方向,掌不住舵、划不动桨,不过不要紧,25岁就是这样。

抄5遍作为自己的生日礼物。

p10115055    

如你们所看到的,周六去郊区看银杏叶了,没有计划,没有邀伴,这仅仅是一次说走就走的旅程,仅仅是看到网上一张银杏林的照片,感觉很美,查了路线,骑上单车,就这么出发了。

也不知道为什么,本能的对银杏有特殊的好感,也许是生活在南方的缘故,在来北京之前,从来没有见过银杏长成什么样,很长一段时间都以为,杏果就是银杏上长出来的果实,直到北方才看到,银杏和杏本身没有多大关系。

还有,可能是我小时候书没读好的原因,银杏的杏字我一直不知道怎么读,是念xun还是xing呢,一直都分不清楚。到后来,看到王利芬老师创业时候的关于北大银杏的分享,才明白,她为什么把银杏叶当作优米网的LOGO,当时只是感觉,银杏和王利芬老师很像,气质特别搭。

在北京的这个季节,和香山的红叶一样,银杏可能是北方秋天的代名词,可惜的是,北京的街道都是种的四季常青的灌木,树叶更多的是被寒冷的霜冻一夜间枯死,然后呗寒风吹落下地,所以到你能感觉到秋风扫落叶那种画面的时候,这个温度和秋色是对不上的。但银杏也许是少有的例外,秋风一扫就黄,而且是那种自然的金黄色,稀稀落落全部铺在地上,满地尽是黄金甲。

p10115057

南方见得最多的是枫树或者法国梧桐,同样和银杏般的黄。记得09年第一次去杭州,正好也是深秋了,恰巧在浙大校园里面,道路的两旁全是枫叶,高大茂密,把整个道路上方的天空都遮住了,枫叶落下后整整齐齐的铺在路上,不留一丝缝隙,也许是杭州的环卫太了解风情了,他们不会立即把落下的叶子扫走,扫肯定是没用的,今天扫干净了,明天又落得满地都是。而我们也是,估计踩叶子多的地方,美美地听着踩上去那种沙沙的声音。每当有车辆经过的时候,枫叶就会跟在车屁股后面,随风飘起翻滚翩翩起舞。

秋天是让人容易忧伤怀念的季节,风自飘零叶自落,秋天来了,冬天就不远了,可离春天还远着呢,想想都觉得让人泄气。 我记得以前师大的校园边上,有一片浓密的树林,也叫小杏岭,可惜里面没有既没有杏也没有银杏,只是一个名称而已。护校河旁边有一排搞大的杉树,秋天的时候,衫叶也会变成血红色,然后落下,草地也变成了血红色,那时她穿着黄色的呢子外套的,和银杏一样黄,胸口还有一个大大的向日葵,配上深蓝的牛仔裤,踩着高跟鞋,在血红的杉树林中,躲躲闪闪,若隐若现。只是看到银杏的黄,才突然想起原来记忆中也有一样的颜色。

在银杏林中,也看到很多的女子穿梭在黄色的海洋里,同样是若隐若现,看着她们的背影,无需回头,我也一定相信,她们是最美的,银杏叶下的女子,都是美的。 我想,我可能喜欢银杏一样的女子。

p10115058

p10115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