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伊俐淡淡的说:“爱情虽易,婚姻不易,且行且珍惜”,在道德的制高点上,她左顾右盼,如坐针毡,虽然没有了“不再相信爱情了”的遗憾,但也足以让文青们再次质疑爱情。

最近在琢磨,为什么“且行且珍惜”这句话能迅速窜红,一个词的传播必定是应和了很多人类似的心境和情感的,最近才恍然若悟,婚姻路上,没上路走走停停,犹豫不决,已在路上的拣芝麻丢西瓜,且行且珍惜,大体是这样。

大多数的人认为,没有爱情的婚姻是不道德的,可是大多数的人也认同,婚姻是爱情的坟墓,从逻辑上来讲,这是一个无解的因果关系,至少大多数的人是没法想出方法去理解和平衡这种关系,时而徘徊,时而游荡,时而捡起,时而放下,这就是问题所在。

因而所有关于面包和爱情的选择题,其本质上还是关于爱情和婚姻的选择题,只是换了一个突破口完美的解题罢了。

在大多数人眼中,爱情的选项无非就是两种:爱与不爱,我以前也是这么认为,就如以前自认为这个世界上非黑即白,绝不允许灰色地带,是是非非之后,我慢慢发现,爱情不是是非题,不是用“爱”与“不爱”来计算的,而是“有多爱”。

把万恶的树立场站队的选择题,变成没有标准答案的开放题,也许就会好受一点。

可是问题又来了。

当一个人说“我爱你”的时候,TA的意思应该是什么呢?是我只要有你,我的心全交给你,为了你,我可以抛弃一切,包括我自己,这是100%的爱。

我一个人说“我不爱了”的时候,TA的意思是,你伤透了我的心,我恨你,再也不想见到呢,再也不用联系了,我们玩完了,从此分道扬镳,各为天涯,这是0%的爱。

这也能很完美的解释,当初很爱,现在不爱了的“曾经爱”。

问题就是,有多少人能够接受一个人对你说我50%爱你,我80%爱你,嗬嗬~~~~~

《致青春》里陈孝正说:人首先要爱自己,才能够爱他人,这句话听着很刺耳,也伤透了大多数不愿接受事实的文青们的心,为了安慰你们的心,我改编一下就很顺耳了:人应该先了解自己,才能够爱他人。

心理学上还有一个很流行的说法是,爱一个人其实是爱自己的影子,将自己最好的一面给对方,对方也会以相同的反馈给回报你,到头来,我们所爱的还是自己,只是在另一个身上找到寄托,付出越多,收获也就越多,不是么?

前段时间,有一个低我一年级的学弟在微信上突然问我:

“师兄,和辣妹子结婚了没?”

我微微的停顿了一下,便不假思索的回了一句。

“她结了,我没有。”

他看到这六个字,只回了我“了解了”便没有下文了,留我怔怔的对着手机。

经过上次的情伤之后,花了三年时间都还没完全走出来,所以已经很久很久时间没有能够让其他人走进自己的心里,可能现在连喜欢一个人是什么样的感觉都快忘记了,坚硬如石,不向任何一个企图靠近的人留情,于是面对身边的女孩子客气委婉,小心翼翼的守护者自己,心理学上的自我保护,说的也许就是这种吧。

最近遇到一个女孩,第一次见就觉得特别亲切,后面慢慢接触,和她每天联系,和她聊天或许是最近3年最开心的事情了,慢慢发现我仿佛听到自己心里那堵墙慢慢崩裂的声音,就像是春天的花破墙而出,于是我开始怀疑,我是开始喜欢她了吗?

迷惑的是,是自己感情的空档期太久,对这种感觉产生了错误的判断。还是自己的遐想将她的热情误认为是对彼此的好感。

我曾经试图找到心理学上对喜欢上一个人的心里描述挨个去比对,一向不信星座的我,还专门核查了天蝎和处女是不是天生就有互相的吸引力。

而自己拼命想去质疑也许也是这么多年惯性心里防御的表现,现在越想去证伪,就越觉得这是真的,这和学术上无法证伪的既是真理一个道理吧。

直到今天听到一首歌《We might be dead tomorrow》里,很喜欢里面的歌词:But if you’re not ready for love, how can you be ready for life?

也许,爱情发生了就让它发生吧,不再去辩证爱情和婚姻,也不去考虑到底有多少爱,如果没有准备遇见爱情,如何能准备面对生活呢。

 

2014-04-12  @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