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10061998
《天堂电影院》

不得不说,《一一》是我看过的台湾电影中最好的作品,没有之一。

杨鸿昌镜头下,一如台湾传统电影那种清新、温情,不仅是嗲声悦耳的台湾腔,更多的是平静中流露出的生活智慧。叙事平实,导演想表达的内容点到为止,不归纳,不总结,不定论,不教说,隐隐约约,含含蓄蓄,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观影体验,观众带入感极强。

同时故事人物线众多,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主旨线,儿童探索新知,青少年懵懂悸动,中年复杂困惑,老人暮年睿智;爱情、亲情、友情、社会、教育、商业,可以说每个情感元素单拉出来,都是一个值得探讨的人生课题。

电影开头以婚礼开始,以葬礼结束,不免让人嘘唏。

对人际及心理关系的描写最为独特微妙,如果不仔细揣摩,有时候会让人很摸不着头脑。

阿弟的前女友云云来阿弟和小燕的婚礼上闹,之后又在阿弟儿子满月时候不请自来,导致小燕的爆发,引发小燕和阿弟好友美国的冲突,最后导致阿弟在诸多不如意的时候开瓦斯自杀,其实云云才是最聪明的女人,牢牢绑定阿弟,只是用这种手段和方法,有点不道德。 还有莉莉、婷婷、胖子这个三角关系,核心的词是“利用”,婷婷和莉莉是邻居,婷婷帮胖子追莉莉,莉莉甩了胖子,跟一个兵哥好了;胖子转而和婷婷在一起;当莉莉发现自己的英语代课老师和到处留情的妈妈亲密关系之后,转而重新和胖子在一起,然后和英语老师发生关系,最后促成了胖子杀害那个英语老师,完成了复仇大计。

最后最让人摸不着头脑的关系链中,是片中的男主人简南峻和他初恋情人阿瑞的那段关系,30年后再次聚首,追问往事,互诉衷肠,其实都想知道一个答案:你还爱我吗?在酒店里苦苦哀求说重新再来一次,最后一晚在关门的最后一刻,南峻终于说出了:“我从来没有爱过另外一个人。”可惜阿瑞还是离开了他。以至于最后南峻和老婆谈话说:“以为如果再活一次的话,也许有些事情不一样,结果,还是差不多,没什么不同。”这也许是导演的妥协,也是生活的妥协,人生没有回头之路,对么?(ps:阿瑞等到了她要的答案,为什么还要离开?一直疑惑不解)

终结这么多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现象,其实导演想告诉观众的其实就是:人生是如此的复杂。

洋洋的天真独特导致他被学校女生欺负,也被教导主任取笑。

婷婷忘记丢垃圾而导致婆婆摔倒的内疚自责,对胖子突然的追求而欣喜却无法直面的昔日好友莉莉。 莉莉复杂的家庭关系,风流成性的老妈让她最后不得不借胖子成了间接的杀人凶手。 胖子对莉莉憨厚真挚的爱情是真的,而莉莉对胖子的感情却是假的。

阿弟先上传后买票不得不抛弃云云,娶了小燕,无法直面的失败最后自杀却未遂。 敏敏突然发觉重复的生活毫无意义,突然决定上山修行寻找不一样的人生,最后还是没寻到答案。 阿瑞悲惨的婚姻,30年来一直在等南峻,最后还是选择离开。 南峻看似沉稳、老实、有定力,周旋于复杂的家庭和商场中,却最终没达到真爱,也没找到能让自己快乐的梦想。

如此种种,可是最终导演的答案却是:事情真没有那么复杂。 电影开头就点明了,敏敏对云云说:事情没那么复杂嘛? 最后的结尾,敏敏对南峻说:这一大堆,真的是没有这么复杂。

歌手林宥嘉唱到:“人生是如此的艰难,而我们不要去拆穿”。

同样《天堂电影院》艾弗特却告诉多多,生活和电影不一样,生活难多了。

而导演杨鸿昌却告诉我们:“人生没有如此的复杂,只是我们不需要去拆穿。” 也许,婆婆是对的,知道了太多,不需要去拆穿,就这么一直睡下去,一直到老了。

最后欣赏下洋洋在婆婆的葬礼上对婆婆讲的话:

“婆婆,不是我不想跟你讲话,只是我能跟你讲的,你一定老早就知道了,不然,你就不会每次都叫我‘听话’,就像他们都说你走了,你也没有告诉我你去了哪里,所以,我觉得,你一定是去了一个我们都知道的地方。 婆婆,我不知道的事情太多了,所以,你知道我以后想做什么吗?我要去告诉别人他们不知道的事,给别人看他们看不到的东西,我想,这样一定天天都很好玩,说不定,有一天,我会发现,你到到底去了哪里,到时候,我可不可以跟大家讲,叫大家一起过来看你呢? 婆婆,我好想你,尤其是我看到那个还没有名字的小表弟,就会想起你常跟我们说你老了,我很想跟他说:我也觉得·····我老了”。

p10115055    

如你们所看到的,周六去郊区看银杏叶了,没有计划,没有邀伴,这仅仅是一次说走就走的旅程,仅仅是看到网上一张银杏林的照片,感觉很美,查了路线,骑上单车,就这么出发了。

也不知道为什么,本能的对银杏有特殊的好感,也许是生活在南方的缘故,在来北京之前,从来没有见过银杏长成什么样,很长一段时间都以为,杏果就是银杏上长出来的果实,直到北方才看到,银杏和杏本身没有多大关系。

还有,可能是我小时候书没读好的原因,银杏的杏字我一直不知道怎么读,是念xun还是xing呢,一直都分不清楚。到后来,看到王利芬老师创业时候的关于北大银杏的分享,才明白,她为什么把银杏叶当作优米网的LOGO,当时只是感觉,银杏和王利芬老师很像,气质特别搭。

在北京的这个季节,和香山的红叶一样,银杏可能是北方秋天的代名词,可惜的是,北京的街道都是种的四季常青的灌木,树叶更多的是被寒冷的霜冻一夜间枯死,然后呗寒风吹落下地,所以到你能感觉到秋风扫落叶那种画面的时候,这个温度和秋色是对不上的。但银杏也许是少有的例外,秋风一扫就黄,而且是那种自然的金黄色,稀稀落落全部铺在地上,满地尽是黄金甲。

p10115057

南方见得最多的是枫树或者法国梧桐,同样和银杏般的黄。记得09年第一次去杭州,正好也是深秋了,恰巧在浙大校园里面,道路的两旁全是枫叶,高大茂密,把整个道路上方的天空都遮住了,枫叶落下后整整齐齐的铺在路上,不留一丝缝隙,也许是杭州的环卫太了解风情了,他们不会立即把落下的叶子扫走,扫肯定是没用的,今天扫干净了,明天又落得满地都是。而我们也是,估计踩叶子多的地方,美美地听着踩上去那种沙沙的声音。每当有车辆经过的时候,枫叶就会跟在车屁股后面,随风飘起翻滚翩翩起舞。

秋天是让人容易忧伤怀念的季节,风自飘零叶自落,秋天来了,冬天就不远了,可离春天还远着呢,想想都觉得让人泄气。 我记得以前师大的校园边上,有一片浓密的树林,也叫小杏岭,可惜里面没有既没有杏也没有银杏,只是一个名称而已。护校河旁边有一排搞大的杉树,秋天的时候,衫叶也会变成血红色,然后落下,草地也变成了血红色,那时她穿着黄色的呢子外套的,和银杏一样黄,胸口还有一个大大的向日葵,配上深蓝的牛仔裤,踩着高跟鞋,在血红的杉树林中,躲躲闪闪,若隐若现。只是看到银杏的黄,才突然想起原来记忆中也有一样的颜色。

在银杏林中,也看到很多的女子穿梭在黄色的海洋里,同样是若隐若现,看着她们的背影,无需回头,我也一定相信,她们是最美的,银杏叶下的女子,都是美的。 我想,我可能喜欢银杏一样的女子。

p10115058

p10115056

很功利主义的问法是,骑行有什么用呢?

我一般都用《Life of Pi》里Pi说的来回应:这些事情发生就发生了,为什么一定要有意义。

非得追问意义,也许只在心里知道,说不清,也道不明。

骑行是孤独,孤独之后则是心底的清明。台湾美学大师蒋勋在《孤独六讲》中提到,登山(骑行也是)我们会同同伴保持距离,很少交谈,因为已累得气喘吁吁说不出话来。

行进中,你会感受自己的心跳,聆听自己的呼吸;而休息时,眺望远山苍穹,聆听风声鸟鸣,这时,你会意识到自己的存在,感受到孤独,还有点点自负,真真是独与天地间往来啊!而孤独是一种沉淀,心中的杂念沉淀后,是内心的空明,头脑变得异常清晰、冷静。 骑行是浓缩的人生。

曾看过TED的《希望骑行队》,演讲者是一位以色列的计算机教授,他组了一个全部是少年犯的骑行队,想通过骑行来让那些失足少年看到希望。因为,当我们骑行时,尤其在爬坡时,会痛苦、疲惫、甚至绝望,然而,我们当时要做的,是看看路边的风景,然后把前方的10米、20米当做目标,一点点往上爬,因为坚信,艰苦的上坡之后,一定是轻松惬意的下滑,数个小时后,当我们站在山顶看着来时的路,那些曾经让我们当时觉得根本无法逾越的小沟小坎小石头,我们还记得吗?这同我们的人生又何其相似。

骑行体验未知的期待。你永远不知道前面的风景是怎样,爬多少座山,经过多少条河流,前面路况咋样,会碰见什么人,你唯一能做的就是昂头向前。或许这一秒是崎岖颠簸,下一个路口就是山影水行,这一会是喧嚣樊城,下一段是阡陌乡村。

你得适用这种快速的转换和落差,未来不会一直都是鸟语花香,路上不会一马平川,人生也不会没有起伏。 骑行者都不会走回头路,错了也要勇敢的错下去。 骑行者时刻面临选择,下一个岔路口,向左还是向右。

骑行者没有目的地,如有说非要有一个目标,那就是远方。

骑行者可以停留,但不能留恋,身体和灵魂都在路上,只能风雨兼程。

十一骑行:

Day1:奥园-五环-五元桥-枯树环岛-京沈路-怀柔迎宾环岛-京加路-青龙峡逸阳山庄。

Day2:青龙峡-京加路-国科大怀柔校区-富乐大街-红螺路-红螺寺-红螺路-靶场路-怀黄路-台关路-怀长路-九渡河-金家大院。

Day3:金家大院-安四路-小汤山-立汤路-立水桥-安立路

p9863711
汽油们
p9863736
林静小路向后随手拍,Eason和白米
p9863743
那些年我们一起骑行
p9863744
山地完胜

最后感谢汽油们:陶老大、Daniel、Eason、猛男、小白、王一、金漫、大力力、博士、老师、国喜、必华、小志、国旭、Yettie。

无意中看《南方周末》介绍了NHK和BBC联合拍摄的系列纪录片《WHY POVERY?》,最后一部有关于中国民办教育的系列《出路》。
在片子里,王振祥,湖北一家自考学院(弘博软件教育学院)的招生老师,他正在向来参加“招生会讲座”的家长慷慨陈词:“读书,是我们当今社会的最好出路。至少在中国,这肯定是的。”其实他心里完全清楚,这些话只是用来骗骗那些孩子没考好又望子成龙的家长,动员他们报考他们昂贵学费的三本学院的。
王盼,湖北一个小县城高考只考了388分的考生,父母在砖厂干活勉强维持家庭,而供子女上大学是这个家庭唯一的出路,可每年20000元的三本学费对这个家庭来说无疑是学生加霜,但是却不得不想方设法凑这笔钱共唯一的女儿上大学。
陈为军,武汉大学珞珈学院2012毕业的应届生,“我要工作。为什么他们不要我?我不是211、985。一定是这样。”这个三本学校毕业的孩子,最低的目标只是想要在武汉生活下去。而他只是中国千千万万个蚁族的一个。
最终,三个人的故事完成了整个中国民办教育的闭环,也完成了整个底层社会的闭环。
作为经历过高考魔坎的小县城人,对于这一些场景最熟悉不过了,至今大学毕业多年之后,家里的晚辈每逢中考高考,还会打电话咨询我多少分,报什么学校,读哪个专业,工作前景等问题,其实现在回头看,能够完成这一完整“骗局”的其实就是信息的缺乏,就像王振祥说的“乡下人才好忽悠,城里人一听你说就知道什么意思了”,而我们能做什么呢?
中国民办院校放开申请之后,增长了30倍,对于大多数三本院校来说,他们只是一个公司,而非一个学校,他们需要做的无非就是把这些满怀希望的孩子“弄进来,交钱,然后,弄走”。
“为什么贫穷?”中国导演陈为军给出的答案是:“如果一个人努力学习,努力工作,还是不能改变命运,是否就该抬起头来看看,是不是我们所处的系统出了什么问题?
抬起头看看,猛然想起,这部纪录片在国内无法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