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哎”情故事

ps:这是受张宇之邀,写的一篇关于北京生活的文章,林林总总,到后面我都不知道写了什么。大家将就着看吧

就在刚刚,晚上九点钟,我像大多数北京“白领”一样,拖着疲惫的将被“榨干”的空壳,回到了自己的“家”(原谅我,这个世界需要用越来越多的双引号来修饰,不仅仅是在北京),想想,这样浑浑噩噩的日子已经持续快一年了。

曾经无数次的在网上看到种种“北漂”们歇底力撕的喊:“逃离北上广!”,那时的我甚至不理解为什么要“北漂”这个词,甚至还和身边的同学做了一番方舟子式的辩论,最后其实,我们终究无法理解“漂”是一种什么样的心里状态。

张宇说,我来北京之后变得文艺了,对的,就是文艺青年的那种文艺,经常性的看看书,写写文章日记,于是被夏楠理解成我比以前思考多了,没错,就是思 考人生的那种思考。其实都不是,无非是有时候失眠多了孤独久了心情坏了,一个人闷酒瓶实在找不到地方吐槽的惨样,就像提前失去老伴的老头,对着猫猫狗狗一 个劲的喃喃自语,即使它真的不懂。

数十个失眠的夜晚(此处绝无夸张,我经常一想东西就通宵),我反复的问自己这些问题:我是谁?我为什么在这里?在这里干什么?我在等谁?谁又在等我?这本是一个很难有答案的问题,对我来说,更是像哲学一样深奥却又让人欲罢不能。

想多了后来我才发现,有些问题不是答案不答案的模式,而是不同高度有不同的视野。就像任何二元对立里的问题,都不可能在内部得到完美的解决,只有跳出二元对立,才会找到平衡。

可是最近老是会接触到一些“敏感词”,即使你在漫无目的的上网,“青春”“梦想”这些纠结的字眼全部都有意无意的在屏幕中闪动,又将自己逼近了一个死胡同里面。

一年前毕业的时候,所有人像无头的苍蝇一样,在茶色的玻璃瓶里没有目标、看不见光亮的飞。但凡看见一点点光,就不顾一切的奔过去。前几天有人在一个 读书网站留言说,我们80后注定是没有梦想的一代。我愣怔怔的看这几个字好长时间,想到毕业时以帅兵为首的市场班一大群人兴高采烈的举着一条横幅,上面写 着:梦想就像内裤,不穿在外面并不代表你没有!这句话多霸气多牛X呀。可是最后,这条横幅被匆匆挂在我们寝室三楼的外墙上,大家就各奔东西了,现在估计也 都忘了,成了印证我们年少轻狂的最后一件事。

而现在正如每天清晨13号线浩浩荡荡的地铁大军,每个人似乎都是跟着大潮走,而大潮又偏偏是一个个的人。梦想这种东西,过了一定的年纪就不再是大家都有的东西,就像过了高中,就不会有几百万人和你一起为一张试卷奋斗。

身边的同事在北京呆了十年,那我说北京就是你的第二故乡咯,他狠狠的瞪了我一眼,说我不会说那种北京是我第二故乡的扯话,因为我在这里始终找不到故 乡的感觉,自然没有第二之说。不过,北京确实是一个让人看不清楚、永远充满未知,从而执迷的城市,否则也不会有那么多人欲罢不能。

我曾经在晴天万里的时候登上香山,回望整个北京城,就像一堆铁笼子不规则的横七竖八躺在一个毒气罩里,生活在城市里的每一个人都被关了禁闭。一年中 的大多数时光都很安全的从一个囚牢到另一个囚牢,公交或者地铁成了囚车,很开心的是,坐在公交上你能看看外面的阳光,在地铁里,你只能看到耀眼的灯箱广告 了,然后快速钻进不知通往哪的地下。

前几天,有同学在QQ上问我,去两会现场了么?听说很多记者很刺激很热闹,我猛然一想,原来两会真的是在北京开的,感觉那么近,又那么远。北京是全 国政治文化中心,而这个中心除了造就堵车、污染和高房价之外,和普通老百姓半毛钱关系都没有;没有留恋,没有港湾,只有伤心的《北京爱情故事》;没有包 容,没有感激,只有红色的“北京精神” 。

到这里,很多人会追问,既然这样,为什么不选择离开呢?当初来北京之前,我问大学室友帅兵,准备在北京漂几年,我清楚地记得他抬头望着天空想了想:“五年吧,五年就回江西去”。

其实,我们都清楚的知道,自己的未来肯定不在北京,谁都不想这样在北京生活一辈子。

 

来北京的理由有千千万,求工作,为爱情,觅友情,甚至为了坊间早已不存在的老胡同,为了北京清晨鸽哨齐鸣的群鸽,或者是为了天安门城楼上那个伟大的老人。而离去的原因也有千千万,只是比来的时候多了一份莫名的无奈和伤感。

有个浙江同事在北京结婚买房买车了,日子过的很小资,也跟我们说要逃离北京,没有北京户口将来孩子入托就是个问题,更别提升学高考了,而且谁愿意把自己的孩子也灌进PM2.5经常超400的“黄堵毒”(沙尘暴,堵车,有毒大雾,被网友戏称为北京的“黄堵毒”)环境中呢?

其实如果想在北京好好的生活下来,不是什么难事儿,很多人在北京飘着,挣了挺多钱,过的看上去也挺好,买苹果的买苹果、买黑莓的买黑莓、买香蕉的买香蕉……如果不是几杯酒下肚,也不会知道各自有各自的辛酸。倘若每个人都想看上去那么快乐、幸福、哪怕悲伤,该多好。

可马克思告诉我们,事物有表象和本质之分。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记得经济学中有一个名词,叫做「精神收入」(查了下英文叫psychicincome),在中国如今一个价值观很单一的社会里,金钱收入的多少成了评判一个人成功的关键,甚至还影响到了恋爱、娶妻和生子。尽管我们每个人都很不屑,但我们还是被这种观念所绑架。

而北京或许就是这样一个城市,精神收入永远比金钱收入要奢侈的多。大多数的人都想通过金钱来证明自我价值,而很少人真正的做到Follow your heart。

新周刊说,离开一线城市是人性和城市的双赢。不管这种说法是不是在一线城市无法立足的无奈和自我慰藉,至少对于我来说,将来的离开是选择,而不是被选择。

在微博上,看到一位网名是“丝管”的网友说:“今天在泰记旁边的那家海产店里面,看到一只螃蟹,不顾身遭捆绑的事实,非常努力地,试图从标价$18.99的箱子,往标价$29.99的箱子里爬!我驻足凝视许久,内牛满面……”

当看完这段话之后,我也泪流满面!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